自學與樂學:引導孩子走在正向的人生上
兩個兒子,都在滿四歲後,進入蒙特梭利體系的幼兒園就讀中班。那兩年的幼兒教育,他們藉由觀察與工作,認識與了解自己的能力,學習適合自己的工作並且精進。
每次學校開放家長參觀時,其實都讓我深受感動。一班十幾個不同年齡的孩子,混合再一起。井然有序的做著自己的工作,各自忙碌卻不吵雜。儼然就是一個,祥和小社會的縮影。蒙特梭利的教學理念,確實在孩子們就讀的幼兒園,得到實踐。
孩子們陸續進入小學,一開始面對有回家作業,也覺得有趣。我跟他們說,功課寫完後,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。他們在寫作業時專注與發揮效率,所以有了很多個人的自由時間,去讀課外讀物、運動與遊戲。
回憶孩子們的學習歷程,發現他們自動自發的自在學習,也樂在學習。
學習的路上,都會面對成功與挫折。我們獎勵孩子們的成功經驗,讓他記得成功的喜悅與鼓勵,因而引發他,對外界更多正向的好奇,與勇於嘗試的心。面對挫折時,我們勉勵孩子再加油,讓挫折與失敗成為成長的養分,而不是絆腳石,才不會把孩子們的信心擊倒。
孩子們在課堂上認真上課,回到家有效率地完成作業。一周學習一次打擊樂,六年半的音樂暈陶,每十一堂課的學習成果呈現,以及一年一次,一共四次在大型舞台上,和團員一起發表的音樂會,都開闊出孩子人生經驗更寬廣的面向。他們在學校,也參加羽球隊、田徑隊的練習。並且保持著課業上,名列前茅的成績。這些,都是擁有良好的學習態度與熱情,和有效率地作時間分配。最重要的是,學會專注在當下,所做的事。
從小,就跟孩子們分析,人類之所以強過於飛禽猛獸,就是因為有文字的發明。人類用文字,把智慧記錄下來,代代相傳。年代愈久,愈傳智慧愈多,就比那些野獸更厲害,而可以自稱為萬物之靈。孩子們明白了閱讀的意義與效益,自然會對閱讀產生興趣。每天,陪著孩子閱讀。提供大量的課外讀物,帶領他們去用心、用雙手、用雙眼,去探索這個有趣的世界。
常有大人指責,國內一直採用填鴨式的教育。抱怨教科書難看。不知道,這些是大人們的既有刻板印象,還是他們也真的看過﹖現在孩子的教科書﹖說真的,比起從前,現在的教科書,編的花俏有趣,內容也很扎實多元。每次孩子拿回新的教科書,我也喜歡看一看。而在教學現場,大部分的老師,也熱情用心,希望傳授給學生,更多的知識,或是人生經驗。
如果,父母喜歡用抱怨或發牢騷的心態,過日子。那就不能怪孩子,不更積極進取。我們自己要先樂在學習,自動自發的學習。孩子,都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。父母看書,他會好奇書的內容。父母划手機,他當然也想划划看。模仿,是最高的敬意。孩子愛父母,當然甚麼事都想模仿父母。
做一個自動學習,樂在學習的父母吧!這樣孩子,就會走在自學與樂學的路上。引導孩子走在正向的人生上,透過不斷的學習,才不會被未來的潮流,所淘汰。